【罗氏好家风】之七:徽州呈坎罗家 天人合一人文鼎盛
作者: 更新时间:2023-05-23 20:35:36

呈坎,原名龙溪,朱熹赞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现为国家著名5a级景区。呈坎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地处黄山南面40公里处在灵山和丰山之间。全村罗氏聚居,拥有宋、元、明、清等古建筑130多处;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二十二处;“一村双国宝”全国罕见。它是中国独一无二、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村落,又被称之为中国国宝最多的乡村。
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自唐朝末年罗氏两兄弟罗天真、罗天秩为避黄巢之乱从江西南昌举家迁此,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好;并可开百世不迁之族,于是便定居下来,此后子孙发达,人文鼎盛一千年。
此地四面环山,中间一平方公里的洼地,它是一个典型的“纳四水于村中,聚水如聚财”的风水宝地,整个村落似一个聚宝盆。它东面灵金山、峰山;西倚龙山,鲤鱼山;北临葛山、长春山;南有观音山,马鞍山等八座山峰成不规则分布四周,山与山之间有梯田、旱地相互连接,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
罗氏祖先把呈坎村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自唐朝改“龙溪”为“呈坎” ;“ 呈” 即呈上,意欲向上发达的意思。“坎”洼下曰“坎” ;即向下最低的地方;“盖地仰曰呈;洼下曰坎” “呈” 即向上为天;“坎” 洼下为“地” ;人立天地之间;因此“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理论就自然而完美的形成了。使整个村落达到可开百世不迁之族的风水宝地。然后改众川河自北向南成“∽”形穿村而过,自然形成了罗盘八卦中的阴阳鱼的黑、白分界线。村北、村南又以众川河为起点,向村外发射八条街巷,把整个村庄分割成大小八块,街巷相通,巷巷相通,使村落形成二圳三街九十九巷,成为一个完整的九宫内八卦。因此,呈坎是皖南最古老、最神秘的八卦村;一个非常特别的古村落。它是一个集自然八卦和人文八卦相结合的千年古村,是空间形态和意识形态最完美的结合。
迷宫般的呈坎五街九十九巷的街不大、巷也不深,但整个街巷网状分割、星罗棋布,而构成网状的经纬线就是水圳和各条街巷的道路。河西的前街、钟英街、后街、钟二街四条街,是呈坎村的河西主经线;横向是数十条巷子垂直于南北主街,形成呈坎村的纬线,经纬线把村落划分成数十个方块。漫步街巷之中,各种民居、祠堂或者其他建筑目不暇给,偶尔一声犬吠、几曲鸡鸣,或者数只鸭子跺着方步穿街而走,更是为古老的呈坎注入新的活力。
呈坎村天然八卦与人文八卦的巧妙结合,使它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八卦村,千年来占尽风水、人丁兴旺。呈坎建村后果然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涌现出一大批高官、隐士、巨贾、诗人、史志学家、制墨家、书画家、医学家、教育家等。 据《新安府志》载,仅明代呈坎罗氏官至主簿以上者达一百多人;朱熹来呈坎后曾写诗赞誉说“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呈坎鼎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明朝罗氏家族族谱记武载在朝为官者就达110多人。其中知名度较大的人物有宋代吏部尚书罗汝辑,为岳飞冤案主审官;安徽第一部地方志《新安志》作者罗愿;明代制墨大师罗小华,杨州八怪罗聘等。

年代最古老的“大司成”匾,是元朝高官李孟题赠国子监祭酒罗绮的,距今已有近七年的历史;罗东舒祠中的“彝伦攸叙”长六米五,宽两米半,有“天下第一匾”之称;还有喻英才盖世的“经文纬武”、“鹰扬发轫”,喻文识渊博的“文献”、“耆年博学”,喻官职爵位的“文元”、“进士”等,也充分说明了呈坎人才辈出。同样让世人叫绝的是呈坎村的古建筑和村落体系。呈坎的整体布局和街巷水系为明朝遗留,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拥有元、明、清的古宅、祠堂、民居、亭、桥、更楼等三百余处。在西递和宏村,以徽商住宅居多,而呈坎则以官家宅见长,尚存罕见的明代三层楼八幢,更值得一提的规模宏大的“罗东舒祠”。
作为徽派建筑的典范,罗东舒祠被誉为“国之瑰宝”、“江南第一祠”。罗东舒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三十五年续建,到万历三十九年完工,前后耗时八十七年、花费白银逾四万五千两。罗东舒,宋末元初隐士,罗氏子孙为祭祀他在此兴建家庙。该祠堂按孔庙格局建造,整个建筑包括照壁、棂星门、左右碑亭、仪门两庑、拜台、享堂、后寝等,共四进四院,且一进比一进高。穿过仪门,董其昌手书的“彝伦攸叙”巨匾高悬享堂上。彝,鼎彝之器,不可侵犯,是指祭祖的神器,帝王用鼎祭江山、社稷,平民用彝器祭列祖列宗;伦,则是指人伦五常,天地君亲师、父子兄弟等伦常关系;攸,意之久长;叙,指延续。封建时期的族权统治充分体现在这个词上,即人伦和社会秩序,在祖宗定的法度面前,人人遵循,代代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