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宁乡新康西路豪德壹公馆19楼
电话:0731-87819123
网址:www.luoshiwenhua.com
QQ群:22223635
邮箱:41760123@qq.com
罗姓的渊源和发展
作者: 更新时间:2015-01-13 14:01:22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
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侗族等;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
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年)。
附:《罗让碑》,全称《唐故御史大夫赠工部尚书长沙郡罗公神道之碑》,别称《唐太师南阳王罗公神道碑》,立于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三月,位于今河北省大名县七里店乡康堤口村南。碑文记载了罗氏渊源:
先府君尚书讳让,字修己。其先颛顼之后,受封于罗【45】,因为著姓。晋有大夫勇【46】;汉有梁相环【47】;令则【48】之轻财好施,名盖襄阳;君章【49】之德行文章,声喧桂岭;我唐复有立言之尹正京邑【50】,理化如神【51】;绍权【52】则显立周行,科名继世。莫非轩裳煜赫,簪绂蝉联【53】,盖府君尚书之茂族,不其盛欤!不其伟欤!惟公一源,分于大魏之人也【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