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家风家谱

地址:宁乡新康西路豪德壹公馆19楼

电话:0731-87819123

网址:www.luoshiwenhua.com

QQ群:22223635

邮箱:41760123@qq.com

家风家谱

当前位置:首页>家风家谱

【罗氏好家风】之十:浏阳市秧田罗氏: 耕读传家 尚学进取

作者:管理员 更新时间:2024-06-16 16:56:33


22DB31E3EF57AFA0A547741A047D9B84CE3BCCF5_size84_w600_h400.jpeg

长沙市廉洁文化基地---秧田耕读博物馆

浏阳望族------秧田罗家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共授予各类博士33.5万人,加上在读博士生20多万人,大约相当于1000户家庭出一个博士。而浏阳市却有多个远近闻名的“博士村”。据了解,秧田村自古以来就勤耕重读,凡考上大学者,一律给予奖励。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个只有5000多人的村子,走出了800多位大学生,其中包括680多名学士、120多名硕士、26名博士,是名副其实的“博士村”。秧田村罗氏聚族而居,先祖罗瑜宗,由江西入迁浏阳北乡,有子孙发达,曾拥有整个浏阳最大的屋场——罗家大院。历来就有“勤”“耕”“廉”“俭”等良好的家风家教传承,人才辈出,为地方望族,史称“秧田罗氏”。在罗氏祖训里也可以看到勤耕重读的传统:敬师长,信朋友。力耕种,勤诵读。存忠厚,尚勤俭。习礼仪,戒为非。

浏阳秧田瑜宗公系罗氏字辈:

湘江源水会长流   代育英才从溯游

 著作典型垂历史   留贻令绪 耀环球 

秧田“高产”博士

走进浏阳市沙市镇北部的秧田村,一面“博士墙”格外醒目。墙上挂着村里考出去的博士生照片和简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30年来,村里1288户人家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数百位硕士。秧田村党支部老书记罗泽及说,设立“博士墙”的初衷是树立榜样,弘扬“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的风尚。

在秧田村,培养出多个大学生的家庭并不少见。第一位从小村走出去的博士是罗宣干,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退休教授,如今已80多岁。罗宣干的侄子罗昊海告诉记者,三伯父先后在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哈佛大学求学。“三伯父一直都是我们后辈的榜样,我们堂兄弟姐妹14个人,10个上了大学,现在他的孙辈也有4个正读大学。”罗昊海说,为了鼓励家人读书进取,罗宣干还专门在银行存了一笔教育基金,“谁去美国读书就可以获得资助。”

在英国老牌名校格拉斯哥大学读了九年法学的罗兆婧是秧田村目前最年轻的博士,父亲罗碧波则是恢复高考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高中毕业后,他在当地的中小学教了5年书,1977年考入湘潭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公派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做了两年访问学者,后到东莞理工学院工作至去年退休。

“我们兄弟姐妹六个,有五个上了大学,弟弟罗晴是北方交大的工科博士,现在我女儿罗兆婧也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读完法学博士回国了。”罗碧波说,家庭浓厚的读书氛围,得益于当地尚学进取的文化传统,还有母亲对教育的重视。“我母亲说,她要是生在现在,肯定也可以成为博士。”罗碧波笑说,86岁的母亲现在每天早上坚持阅读一小时。今年4月,这个大家庭在“书香湖南·我最喜爱的书香之家”活动中荣获“书香之家”称号。

“耕读传家”精神和激励

“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秧田村老党支部书记罗泽及说,秧田屋场有700多年的历史,历来崇尚“耕读传家,尚学进取”在当地蔚然成风。村民罗建植两个儿子都是上海交大毕业的博士,谈到自己的培养经验,他说就是重视并严格要求,“再穷不能穷教育。”他表示,自己当年做篾匠,省吃俭用,但孩子每一期的学费必定都早早准备好。村民罗建植培养了两个博士儿子,孩子从小到大的成绩单、录取通知书等“读书档案”如今都存在他的iPad中。

事实上,沙市镇秧田村罗氏宗族自古以来就勤耕重读,乾隆期间就有族谱记载秧田罗氏4世卓伦公“大学生授晋士”耕读为本,历代传承。凡历届考上大学者,一律给予奖励,民国时期族上缴读学费开支全包,至今奖励不减。村上为了鼓励学子读书,勤奋学习,对考取一本的大学生每人奖励400元。

从事英语教学42年的一线教师陈永流对博士村的“秘籍”总结道:一是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村里读书的氛围好,对教育很重视。“记得当前我家孩子考上大学,村主任、村支书拿着红包来祝贺,这是很大的精神鼓励”。“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对本科生来浏阳工作有奖励政策。这些年也在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陈永流说。目前他的月工资在5000元左右,这在当地算比较高了。“一个大学生能够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批大学生能够改变一个村庄的面貌。”罗泽及表示,读书才有知识、有方向,村里将在一直以来尊师重教的良好基础上,建立促学奖学基金会,奖励成绩优秀者,扶持家庭困难者,续写“博士村”勤耕重读的故事。

document_news_content_5f3128752db66.jpg

打造长沙地区首个耕读文化园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弘扬耕读精神,传承优良家风,激励莘莘学子,秧田村整合耕读文化馆、博士墙、老曹门、老龙井等资源,打造长沙地区首个耕读文化园。耕读文化馆是秧田村里最显眼的一栋建筑,它因博士而建。这座崭新的仿古四合院,于2017年8月开建,投资600多万元,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湖南省唯一一所村级文化馆。馆大门右边的屋子上方悬挂着四块旧式木质牌匾,上面分别写着烫金大字:进士、大学士、江左琳琅、庭兰兢秀。

秧田村曾拥有整个浏阳最大的屋场——罗家大院。上世纪60年代,罗家大院遭受破坏,年少的罗应达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一定程度上,耕读文化馆是复原版的罗家大院。建文化馆时,设计师曾找来罗应达,让他帮助回忆旧时罗家大院的模样。“牌匾上的内容是我凭着记忆回想出来的。”罗应达还花了十多天时间查族谱,找出了明代至民国时期从秧田村走出的220名大学生和官员的名字——这些名字以罗姓为主(目前,秧田村90%左右为罗姓),其中,罗杖棭为乾隆年间大学士,罗重熙为乾隆年间进士,多人官至正九品。

作为长沙市首个廉洁文化示范点,该耕读文化园依托秧田村罗氏“勤”“耕”“廉”“俭”等家风家教和地方特色打造而成,按照全域乡村旅游建设的标准设计景点标识,全线引入语音导览系统,通过讲述村史沿革,品读乡贤故事,重温家风家训,展现乡风文明,可以让大家在参观学习中接受思想洗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启迪。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该村的廉洁文化及勤耕重读资源,继续做好该村的文旅配套设施建设,致力把‘博士村’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知名的文化旅游景点,推动乡村振兴。”市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说。(文/潘梦芝)

谢谢 来源 | 长沙晚报等媒体  编辑 | 曾茜 实习生 黄小青等人


地址:宁乡新康西路豪德壹公馆19楼电话:0731-87819123QQ群:2222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