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历史渊源

地址:宁乡新康西路豪德壹公馆19楼

电话:0731-87819123

网址:www.luoshiwenhua.com

QQ群:22223635

邮箱:41760123@qq.com

历史渊源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渊源

安徽徽州呈坎:中国保存最好的明代古村和罗氏聚居地

作者: 更新时间:2015-08-18 16:57:31

 徽州呈坎罗氏徽商与扬州

徽州文化网http://www.hzwh.com/index.asp)

       首先简略了解一下徽州和扬州两地的地理位置等情况。

        徽州在安徽南部,与浙、赣两省交界,周围群山环抱,徽州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有着长期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区域。早在秦统一之前,这里已设建制,从“三天子都”、“蛮夷之地”,春秋属吴越,战国时属楚,秦置歙、黟二县,设新都郡、新安郡。由于地域的地理条件,开始形成徽州这个独特区域的风格。至唐大历年间(公元八世纪七十年代)改设歙州,歙、绩、休、黟、祁、婺六县。从此奠定了一千二百多年徽州六县的建制。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以徽州为府名,在这之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行署为地级黄山市止。徽州是个四面崇山峻岭阻隔的闭塞山区,因人稠土瘠,故徽州人,尽一切努力走经商致富与走读书致仕的路子走出徽州,外出就业的大多为商贾。又因南宋时建都于临安,徽州就是腹地,是军需饷银之来源地。徽商就是由这六县的经商之人,从南宋开始兴起,迨至明清鼎盛,清末衰退的具有典型封建性和乡味性的经营商业之帮。

        扬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汇合处的北侧,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筑邗城,即今扬州,迄今已有2463年的历史。西汉到三国时称为广陵,隋称江都,隋炀帝开达运河,江都更趋繁荣,以致这位迷恋奢华靡烂生活的暴君,竟三次南游江都,每一次都是“春风举国裁宫锦,丰为障泥半作帆”,极尽铺张挥霍之能事,最后引起农民大起义,他也被杀于江都。唐初称维扬,后改称扬州。古时候陆地远不及水运便捷,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在当时几乎就是中国的一条生命线。地处大运河畔的扬州,是南北运输之要冲,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它自古就是我国江南的粮食、丝绸、食盐等重要必须物资的中转站。又是木材、茶叶、药材、生漆等土特产,金银首饰、古玩玉器等工艺晶以及日用百货、麻棉、纺织等诸多产品的集散地。它又特别是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的中心,而盐商恰恰又是徽商的主要代表,那时徽州人近乎“蜂拥”此处,故徽商在扬州的影响甚巨,以致称为扬州是徽商的“殖民地”。数百年来,鉴于徽商在扬州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致使扬州在文化、建筑、加工、服务等诸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以生活型和文化型为突出表现人们意识的两大建筑,象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可以说昔日扬州没有徽商,也就没有扬州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六下江南,均都在扬州停留,形成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园林多似宅,绿柳城郭是扬州”的繁荣风貌的真实写照。从而带来文风昌盛,荟萃历代文人墨客。如: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诗句,张祜有“明月桥上看神仙”的描写,徐凝更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给人以无尽的幻想、诗意和美感。至清代画坛的“扬州八怪”生活于清代中期,经济相对繁荣,歌咏扬州美景,诗、书、画作品就更多得不胜枚举了。

呈坎位于徽州歙县西北乡,今辖属黄山市徽州区,建村始于东汉三国时代,已近两千年的历史,自唐末罗文昌偕堂兄秋隐由江西南昌柏林迁徙以来已有一千余年,一直是聚族而居,村民先为耕农。后入商途,民风淳朴,明人伦礼教,千百年来,蕃衍士、农、工、商学代代人才济济,人文荟萃,宋明清是呈坎盛旺时期,成为当时徽州的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贸迁所至,近则苏、浙、赣、鄂,远则闽、粤、鲁、豫、冀、晋等,还有出海业务,拙文中仅略述呈坎罗氏贸迁扬州情况。

        昔日呈坎乃至徽州大部分商贾都是凭藉新安江水道这条徽州通往外界的咽喉线路至杭州,当时杭州也是徽商十分密集之地,后再到扬州。明清时期呈坎罗氏徽商在扬州各行业中都创有业绩,拥有丰厚的经济,他们在扬州好善乐施者甚多。有的修建扬州城;有的建造罗氏宗祠;有的造林园;有的犒劳军饷等等。当年乾隆帝巡游江南时在扬州曾兴游过罗家林园。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一中就提到乾隆帝巡游江南时巡幸的私人林园有黄、江、程、罗、洪、张、汪、周、闵、吴、徐、鲍、田、郑、巴、余、尉诸家,在这些林园中除周、王、闵、田外几乎全是徽商所有。还有清中期耀名于江南画坛的“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就是呈坎人,还有不少寓居扬州的呈坎罗氏徽商,据呈坎罗氏宗谱记载,兹举数位先世在扬州的情况:

        罗氏21世祖罗灌宗(1511-1588),十四岁失怙,率幼弟乔居广陵经商,谨守先业,勤俭质实,居华靡地,不改其行生业,拓展家业。贰廊买妾,父不能别,公折券弃置,山司氏鬻女既券傍徨不忍离,公不问真伪,更资其行。当广陵南北冲突,岛寇猖獗,东南震动,公为靡以避乱,援兵驻广陵乏饷,公助金犒师,甚得广陵绅民赞誉,隐德尤多,难以枚举。群邑举以“乡饮正宾”匾,称得人焉。侧室取扬州施氏。

22世祖罗应凰字德仪,号仰泉,灌宗长子,生嘉靖丙申殁万历辛亥(1536-1611)少以克勤,居广陵贸易数十年,拓展家业有声,捐资造罗家林园,置义塚。谦厚待人,有古人风,得众人尊敬,授“以家政贾”匾赞誉。 

22世祖,罗应鹤字德鸣,号闻野(1540-1630),灌宗次子,为侧母扬州女施氏所生。7岁归故里得嫡母欢心,丁卯举于乡,辛未(1517)成进士,官至湖北景陵县知县,湖北黄岗县知县,福建道监察御史,广东提督,京畿学政,大理寺左右丞,晋本寺左右少卿,太仆寺正卿,巡抚保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中年致仕返乡,诰赠嘉议大夫,户部侍郎,享受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明史有载。

22世祖罗社济字楫之,号横舟,居扬州经商数年,即创扬州外城,奉长旨采木表其门事,康太和撰有传,载新安文献志,司马汪道昆、状元邢一凤撰有传,唐寅绘有像赞。

22世祖罗良珙字君笼号默庵,第六名郡庠生,妻汪司马道昆之姐。居扬州数年,万历八年捐资建造扬州罗氏宗祠。……

23世祖罗人俊字玄洲,应凤长子,灌宗孙,太学生居扬州经商。

23世祖罗人僖字奕鲁,应凤第7子,灌宗孙,居扬州经商。

23世祖罗人表字子瞻,号正宇,应凤侄,灌宗孙,居扬州贸易,其侧室为扬州叶氏。

23世祖罗学忠与六子(宗尧、宗舜、宗夏、宗禹、宗周、宗敢)均居扬州贸易数十年。

23世祖罗考隆与二子(兴郎、恩郎)居扬州经商。

24世祖罗九卿字虞臣,人俊长子,应凤长孙,灌宗曾孙,居扬州,仪真县庠生。与子念元在扬州经商,捐资重修罗家林园。

24世祖罗长卿字相如;人俊次子,应凤孙,灌宗曾孙,扬州江都县庠查。扬州经商。

24世祖罗亮卿字孔昭,人俊第三子,应凤孙,灌宗曾孙,居扬州经商。

24世祖罗贵卿字宗甫,人俊第四子,应凤孙,灌宗曾孙,与子(名九子)居扬州经商。

24世祖罗禹卿字伯达,人僖长子,应凤孙,灌宗曾孙,与子光誉居扬州扬州经商。捐资修义塚,修扬州罗氏宗祠。

24世祖罗汤卿人僖次子,应凤孙,灌宗曾孙,居扬州经商。

24世祖罗绶字友玉,人僖三子,应凤孙,灌宗曾孙,居扬州,江都县庠生,所生五子均居扬州经商。

24世祖罗楚卿人僖第四子,应凤孙,灌宗曾孙,居扬州经商。

24世祖罗常吉字平中,居扬州经商。

24世祖罗昌国字际五,人弘子,应鸿(应凤弟)孙,灌宗曾孙,江都县庠生,配江都县徐氏为妻,善良妇女,勤俭相夫内助生业,与四子均居扬帅I经商。捐资修罗氏林园。

24世祖罗茂槐、罗文锦、罗恩郎均居扬州经商。

25世祖罗象复字太亨,长卿子,人俊孙,应凤曾孙,江都县庠生居扬州,初为刑厅橡,后为岐黄,四子:焕文、焕占、焕斗、焕奎均居扬州经商。

25世祖罗光誉字萎臣,禹卿子,人僖孙,应凤曾孙,居扬州经商。

25世祖罗熙典字微臣,居扬州经商。

26世祖罗秉秀字振鲁,号颖如,捐资修扬州罗氏宗祠,居扬州经商。

26世祖罗秉寿字含恺,居扬州经商。

28世祖罗自溥字仁立,居扬州经商。

29世祖罗聘(1733-1799)字遯夫,幼时随祖父去扬州。因家近黄山天都、莲花两峰,故自号“两峰”,夙耽禅悦,雪梦入招曰“花之寺”,仿佛前身,即寺中主持,遂自称“花之寺僧”,衣云和尚。金冬心(即金农)高足弟子,工诗、善画,喜漫游,爱金石,精鉴赏,为“扬州八怪”之一,尤以画“鬼趣图”为著名,夫人方婉仪,号白莲居士,子元绍、允缵,女方淑芳,皆擅画梅,有罗家梅派之誉。 

仅从以上幸存的部分呈坎宗谱之记载,可以看出呈坎徽商在明清时期居扬州贸易,经商者甚多,尤以21世祖罗灌宗一家自灌宗起竟祖孙五代数十人在扬州经商,当年在扬州渗透了呈坎罗氏徽商的汗水和心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扬州当时的社会经济、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等诸多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徽州与扬州两地的史志、罗氏宗谱上留下了灿烂的记载。

昔日鉴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的客观因素,致使当时闭塞的徽州呈坎和开放型的扬州两地,在各个领域形成了频繁交往,联姻的深厚情谊。从呈坎的罗氏商贾可以窥见当年徽商的历史功绩,尤其是对中国资本主义萌发期所起的重要的催生作用,成为当时一朵绚丽耀眼的鲜花。虽然时代的变迁,又鉴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使致雄踞全国商界近四百年的徽商已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徽商在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抹煞的。我们应借鉴昔日徽商“富贵不能淫”、“仁、义、诚、信、厚道”等有益的精华,服务于今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光阴荏苒,星换斗移,时代的车轮已进入21世纪中期,今日的扬州已大踏步的姿态向大城市、高层次的城建目标迈进,呈坎仍是一个皖南山区的古村,古村落五街九十九巷二水圳的格局依然存在,村内祠堂、社屋、民居、更楼、古石桥等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类型多别,数量众多,明代及以上建筑仍有40余处,清代建筑仍有近百处,其中明代民居21幢,内有三层楼房7幢,有一进三层楼,二进和三进三层楼,新建筑不多,仍是一片古色古香的风貌。1996年将古村呈坎公布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同年将保存完整的东舒祠(全名为“贞靖罗东舒先生祠”,该祠是按文庙建筑格局兴建,为一般祠堂所没有的格局,祠内精刻的青石栏板及后寝11开间,楼下轩轾度的木构、雕刻和精美绝伦的明代彩绘等属民间罕见)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将呈坎古建筑群(20处)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至此一村两个国保单位,全国罕见。呈坎乃是一个皖南山区村镇。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努力实现“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形势下,竭诚邀扬州一些有识之士、老友、新朋光临呈坎走走看看,以带动呈坎经济的大发展,使之早日建成小康社会。   

  呈坎原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中国是一个讲求风水、追求阴阳平衡的国度,呈坎人选址时就专门选这样有山可靠的地方。唐末,深谙天文地理的罗隐针对阴阳失律的村居态势,开凿河道,垒筑堤坝,引汰川河水穿村而过。

550×366水面掩映着斑驳的墙面

  汰川河呈S形,正如太极图中阴阳的分界线。在太极两个鱼眼的方位,建了两座道观。村落建设中,呈坎严格按《易经》阳阴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理论布局,巧借山水形势,在占地仅半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二圳五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呈坎村天然八卦与人文八卦的巧妙结合,使它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八卦村,千年来占尽风水、人丁兴旺。呈坎建村后果然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涌现出一大批高官、隐士、巨贾、诗人、史志学家、制墨家、书画家、医学家、教育家等。朱熹来呈坎后曾写诗赞誉说“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据《新安府志》载,仅明代呈坎罗氏官至主簿以上者达一百多人;其中有宋代吏部尚书、岳飞案的主审官罗汝楫,编写安徽省第一部地方志《新安志》史志学家罗愿,明代户部右侍郎罗应鹤,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明代徽墨制作大师罗小华等。尽管罗汝楫的名声并不好,尽管罗小华是严嵩一党的死硬分子,但掩盖不了呈坎成为风水宝地的事实,保存完好的历代古匾更是实物佐证。

550×366“天下第一匾”

  年代最古老的“大司成”匾,是元朝高官李孟题赠国子监祭酒罗绮的,距今已有近七年的历史;罗东舒祠中的“彝伦攸叙”长六米五,宽两米半,有“天下第一匾”之称;还有喻英才盖世的“经文纬武”、“鹰扬发轫”,喻文识渊博的“文献”、“耆年博学”,喻官职爵位的“文元”、“进士”等,也充分说明了呈坎人才辈出。同样让世人叫绝的是呈坎村的古建筑和村落体系。

  呈坎的整体布局和街巷水系为明朝遗留,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拥有元、明、清的古宅、祠堂、民居、亭、桥、更楼等三百余处。在西递和宏村,以徽商住宅居多,而呈坎则以官家宅见长,尚存罕见的明代三层楼八幢,更值得一提的规模宏大的“罗东舒祠”。  

      作为徽派建筑的典范,罗东舒祠被誉为“国之瑰宝”、“江南第一祠”。罗东舒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三十五年续建,到万历三十九年完工,前后耗时八十七年、花费白银逾四万五千两。罗东舒,宋末元初隐士,罗氏子孙为祭祀他在此兴建家庙。该祠堂按孔庙格局建造,整个建筑包括照壁、棂星门、左右碑亭、仪门两庑、拜台、享堂、后寝等,共四进四院,且一进比一进高。穿过仪门,董其昌手书的“彝伦攸叙”巨匾高悬享堂上。彝,鼎彝之器,不可侵犯,是指祭祖的神器,帝王用鼎祭江山、社稷,平民用彝器祭列祖列宗;伦,则是指人伦五常,天地君亲师、父子兄弟等伦常关系;攸,意之久长;叙,指延续。封建时期的族权统治充分体现在这个词上,即人伦和社会秩序,在祖宗定的法度面前,人人遵循,代代延续。

550×366宝纶阁

  享堂前一株长达400余年的桂花树依然枝繁叶茂,默默地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宝纶阁为后寝,用于珍藏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的诰命、诏书等恩旨纶音,成为整个建筑的主体,高近十四米,面阔十一开间,进深十米。宝纶阁斗拱雀替玲珑剔透,梁架彩绘精美典雅,历经四百五十余年仍色彩鲜艳,让人啧啧称奇。

迷宫般的呈坎五街九十九巷的街不大、巷也不深,但整个街巷网状分割、星罗棋布,而构成网状的经纬线就是水圳和各条街巷的道路。河西的前街、钟英街、后街、钟二街四条街,是呈坎村的河西主经线;横向是数十条巷子垂直于南北主街,形成呈坎村的纬线,经纬线把村落划分成数十个方块。

  漫步街巷之中,各种民居、祠堂或者其他建筑目不暇给,偶尔一声犬吠、几曲鸡鸣,或者数只鸭子跺着方步穿街而走,更是为古老的呈坎注入新的活力。

550×366美丽的景象

呈坎全村75%为罗姓,相传徽菜名品“毛豆腐”的创始人罗秀峰,就是呈坎人。 村中有一处“毛豆腐之家”,主人是罗良平夫妇,这一家的毛豆腐远近闻名,每天都供不应求。


       当我们到这里的时候,当天发好的毛豆腐,刚好售完。热情的罗良平老板,邀请我们参观、拍摄他家的毛豆腐发酵室,并破例为我们拣选了一些菌丝发得比较茂盛的毛豆腐,现场烹制。

 

       黄山脚下的古徽州,山水如画。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安徽南部的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徽州特有的食物——这些附着有白色菌丝的奇特食物“毛豆腐”。

    呈坎是底蕴十足的,它的内涵不是几小时的驻留可以体会的,要真正读懂这样一本厚重的书,需要相当的时间和功力。自己作为众多普通游客中的一员,还是保持着“惊艳”的第一印象为好吧。


地址:宁乡新康西路豪德壹公馆19楼电话:0731-87819123QQ群:2222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