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罗氏文艺

地址:宁乡新康西路豪德壹公馆19楼

电话:0731-87819123

网址:www.luoshiwenhua.com

QQ群:22223635

邮箱:41760123@qq.com

罗氏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罗氏文艺

罗枚春散文两篇 逝去的水洞坑 ​等

作者:剑宇整理 更新时间:2020-10-23 12:40:40

散文一:逝去的水洞坑

作者:罗枚春

      60多年前,从官山龙塘张栻父子墓地至黄材白沙洲炭河里,有一条长长的幽深峡谷,名叫水洞坑,有5公里路程,是巷子口通往黄材至县城的唯一通道。如今年青的一代,对它毫无印象,因为它早已被青洋湖(黄材水库)吞没,已深埋在湖底,但我对它有着深深的印记。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宁乡三中(我入校时叫沩滨中学)读书三年,在这深山峡谷中不知穿行了多少次。那个年代没有汽车,从我家到三中有20多公里路程,全靠一步一步地艰难行走,过水洞坑每次都是匆匆走过,但走的次数多了,自然留下了深刻印象,饱尝了水洞坑清新甜美的空气,饱览了水洞坑的仙山美景,同时也磨炼了人生的意志。

      水洞坑群山环抱,山峰叠翠,森林茂密,峡谷幽深,高耸的山峰把峡谷挤压得只剩下一条窄窄的缝隙,缝隙中唯一的一线平缓的通道,也被从扶岩山、九折仑发源而来的一条长河(应该就是当时的沩水)占去了大部分,长河带着清澈的山泉急匆匆地向东流去,把湿润、清香的气息播散在峡谷之中。太阳带着窥探的神情,从山峰的夹缝中把它的光束伸进峡谷中,用它那五颜六色的光芒,把这深山美景涂抹得更加五彩缤纷。

      幽长的峡谷,人烟稀少,没见几户人家。听老人讲,大山中偶有土匪出现,拦路抢劫过往客商,深山中还有野猪豺狼,独个行走在这峡谷中是有些提心吊胆。


      我第一次走过水洞坑,还是在童年的时候。有一年同村一个同龄伙伴邀我去黄材贩运秧李子回来卖,我从没做过生意,怀着好奇的心情一同去到黄材。第一次走进水洞坑,根本没留意它的美景,只觉得道路高低不平,弯弯曲曲,道路两边杂草丛生,感觉这“夹夹子”路好长好长,走得精疲力尽,出发时的那种兴奋心情也被它驱赶走了。对水洞坑只留下山高路长难走的印象。

      到读中学时一个月内要走过1-2次,每次都是与同学们结伴同行。星期六吃过晚餐,从学校出发,走到峡口已经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走在峡谷中总有些畏惧之感,为了壮胆,同学们大声谈笑、唱歌,偶尔听见灌木丛中有哗哗的响声,不由得感到毛骨悚然,生怕钻出豺狼虎豹来。那个年代崔坪、祖塔一带发生过老虎伤人的事情,我家九折仑也有老虎出现。走出水洞坑,还要走几十里路程才能到家,星期日返校时,走过水洞坑也已接近黄昏。

      水洞坑不仅环境优美,也称得上是灵山宝地。800多年前南宋中兴名臣抗金主帅张浚和南宋著名理学家、湖湘文化的主要奠基人张栻父子,从千里之外寻访到这边远的大山深处。游走过千年前的炭河古城,走进古城的后花园水洞坑,走到峡谷的西出口,见群山环境,山峦叠翠,被这灵山宝地所吸引,就在这水洞坑外的罗带山下的龙塘歇息下来,再也没有舍得离开。

      张栻父子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尊崇,明朝嘉靖皇帝敕封罗带山为官山,离墓地1000多米的西南边有一条古老的石桥,命名为“官步桥”,清朝同治皇帝颁布圣旨,嵌立在他的墓道正对面的茅坪里,通往水洞坑的主要道旁,敕令大小文武官员到此止步下车。如今人们在这里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南轩文化博物园区,让人们好好去品味南轩文化的精华。

      在峡谷的东出口处,更有历史久远的文化古城,在商周时代,古人在这里建起了城堡,创造了人类文明。如今,在古城的遗址建起了规模宏大的炭河古城文化设施,历史博物馆,吸引了海内外千千万万的游人来观赏,品味古代文明的遗存。


散文二:童年记忆里的巷子口


作者:罗枚春

      巷子口,是宁乡西部边陲一个古老的小镇,距县城70多公里。它深藏在大山旮旯里,北倚海拔700多米的九折仑大山,与千年古刹沩山密印寺一山之隔,相距10公里,西临1200米高的扶岩山(扶王山),恰似一扇高大的屏风照映着古镇,给人以壮美雄伟之感。东西两侧紧靠网形山和岩台山,好似护城的两座宝塔,岩台山岩峰兀立,网形山苍松碧秀,给古镇增添了不少美感。

      从九折仑东西两侧发源的两条河流,带着清澈的山泉汇流到网形山脚下,从扶岩山东麓发源,奔腾而下的长河匆匆赶到网形山下与九折仑而来的两江相汇,三江在这里汇合向东流去。巷子口古镇就驻守三江的交汇点上,三江紧紧地护守着古镇的安危,同时也用它们的乳汁,哺育着古镇里上千的儿女。

      从我家到巷子口镇上有五华里,是我常去的地方,因为我二姐住在镇上。从我家有一条山间小路通到镇上,路虽不宽,但它是沩山密印寺去巷子口的必经之路,那里的和尚常到镇上来购物或游玩。当年青年毛泽东,也是从巷子口走这条路到密印寺,进行游学考察。

      沿着小道向南走,经过长段坝,河坝上有一条古老的石桥横跨,叫平壶桥,过了桥走几十米,就到了巷子口北面的街道。由北向南一条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麻石路面通到了镇子的深处,与东西横跨的另一条街道相连,向西走出城与郊外的半边街相接,再往西走是曲尺街,是通往安化梅城古镇,涟源蓝田古镇的主要通道。


      巷子口是一个小小的古镇,虽然城小,但四方建有城门护守,老人们称它叫罩子门。北边的城门我有些印象,离我姐家很近,用青砖麻石砌成的拱型门楼,约有4-5米高,这是向北进城的必经之道。由于年代久远城门墙体已经斑驳,有框无门,显得年老沧桑,城门已只是个象征。街道只有3-4米宽,高低不平的麻石地面,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紧密相连,几百户居民,各家各户经营着小本生意,多为南杂,百货小店。只有几家稍大一点的商铺,还有几家前店后“厂”的豆腐店。在东面有一家加工土布的染坊,农民们把自制的土布送到这里染成青布。最北面有一家商店的店名叫“信义和”,店名我至今没忘,但不记得是经营什么商品。在南面的茶亭子有一家叫“汇文书店”的铺子,老板姓陈,经营一些线装古书还搞木刻印刷。城外的半边街名副其实,街道只有半边,靠北边是店铺南边是人行道路,大多是些小小的饭铺子,过往安化,涟源的客商在这里歇息、住宿。

      镇子里到了晚上一片寂静,没有现代域市的喧闹,只有“打更”老人敲着木梆在街上巡查,边敲边喊“小心火烛,收关门户”,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人文习俗。一夜分为五更,半夜时分为三更,凌晨黎明时分为五更。打更人每过一更敲梆巡街一次。那个年代乡间没有钟表,打更人点香记时,这是十分古老的记时方法,就是根据香燃烧长短来计算时间。

      镇子虽小,但蕴含有不少古老的文化元素,武庙、文庙、贞节牌楼,观音寺等都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在镇的中心有座古老的武庙,庙宇很大,正南面有一高大门楼,门楼里面是一个大戏台,全是木框结构,戏台两边,立有高大的圆柱,戏台的地面全是木板铺成,戏台正前方有一广场,能容纳千人。广场两边是长长的吊脚楼,都是木板构成,逢年过节各地戏班来到这里唱上几天花古戏,是镇上最热闹喜庆的时候。

      解放后的1950年,我读小学时也在这戏台上表演过“打块板”的节目,我还记得开头的几句:“要我讲白,就讲白,讲起征粮大家要晓得,此次征粮大不同,各位听我说分明……”这是宣传新政府的征粮政策。戏台正前方几十米处,有十几级麻石台阶,台阶后有一高大的厅堂,这是武庙的正厅,里面供奉关羽的塑像,老人们称他为关圣帝君。庙堂虽不小,但我没有看到有进香朝拜者,只听老人说,什么时候要祭拜关老爷,当地一些头面人物来到这里举行祭拜仪式。这宽大的武庙成了当地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上世纪40年代是宁乡释褐乡公所的办公机关,解放后先后是十九区区公所,巷子口乡政府,沩山区政府的驻地,到60年代老武庙的痕迹基本不存在了。

      距武庙不足200米的东面,在河岸的东边有一文庙,庙宇不很大,庙前有一长亭,长亭内立有许多石刻碑文,可我没能记下一句。长亭是过往客商的必经地,人们可以在亭子里歇息,老人们不叫文庙,称它为红庙子。它的由来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这里曾经是一间茅房,住着一个乞讨的叫花婆,有一天夜晚,这茅房上空红光闪闪,照红了半边天空,屋内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好奇的人们,跑去观看,正是叫花婆在生孩子,生了一个白胖可爱的男孩。人们议论开了,说是吉星天降,这孩子必有大的出身。镇上有户易姓人家抱养了这个孩子,他就是后来名闻天下的南宋状元朝廷尚书易祓。人们为纪念他,在这茅屋地修建了一所文庙。到上世纪50年代以后,文庙所在地建起了沩山区根站,古老的文庙地只留在了老人的记忆中。

      紧靠文庙的网形山,好似张开了渔网,长长的坪基界山脉,恰似一根网绳紧紧相连,老人们不叫网形山,称它为尚书坟。在这苍松翠竹环抱的山中,南宋尚书易祓,在这里长眠了一千多年。守望着生养他的故乡巷子口古镇,怀着深深的眷恋,凝望着“易山斋,识山楼”。

      人们为纪念易祓,在山下修起了易氏宗祠,宗祠外立有许多石牛,石马和人像雕塑,有一条小路通到山上。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们突然想起长眠在山上的老人,认为他是“四旧”,必破不可。有一天他们把队伍开到山上,挥锄动铲,把坟墓掀开,摧毁了这个老“四旧”。虽是朝廷尚书,也无可奈何,只能发出几声叹息,这是多么可笑,可悲而愚蠢的行为。

      在网形山脚下,尚书坟墓的旁边,有一个观音寺庙,背面紧靠巨石,因此,得名为“石观音”。寺庙不大,但进香朝拜者甚多,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观音生日,更是香客连绵。当地的老人们大多都到过观音寺朝拜烧香,说观音很灵圣,都来叩求观音除病消灾,我妈也曾带我来这里进香敕茶。


      古镇西头的贞节牌坊,称得上是镇上的一个古迹。牌坊用麻石砌成,约有6-7米之高,顶上中央嵌有白玉雕成的皇上圣旨,由于我粗心,不曾留意是哪个朝代的皇上所封,也不知牌坊的主人是谁。后来沩山区供销社建房,把碑坊封存在房子中,但到上世纪60年代,文革中“破四旧”把它毁了。古人为了保风水,镇河妖,在镇的正南面靠河岸边建有一宝塔,高高耸立在平地之中,突显出古雅庄重,似有一种威严的气势。文革中,造反派看它不顺眼,把它推倒夷为平地。

      如今古镇称得上古的元素,都已荡然无存,这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巷子口古镇在我脑海里,只有一点朦胧的印象,感到老祖宗的东西,没能留下一点点作纪念有点可惜。



作者简介

  罗枚春(1937年--),宁乡市巷子口人,系玉潭街道退休干部。为沩源房盛字辈宗亲,热爱家乡,热爱文学,热爱罗氏。


地址:宁乡新康西路豪德壹公馆19楼电话:0731-87819123QQ群:2222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