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家风家谱

地址:宁乡新康西路豪德壹公馆19楼

电话:0731-87819123

网址:www.luoshiwenhua.com

QQ群:22223635

邮箱:41760123@qq.com

家风家谱

当前位置:首页>家风家谱

豫章书院———中华罗氏的独特文化

作者:剑宇 更新时间:2015-08-18 17:14:30

核心提示:中华罗氏独特的书院文化、共同的精神家园 ——中国四大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的渊源---“章水文渊四维理学家声远,罗国根深豫章定郡世泽长”

康熙皇帝题字赐匾

     源于江西豫章罗氏,汉惠帝时大农令罗珠奉守九江郡,郡人张交献地,乃与灌侯筑新城,并在沟内手植豫章树,豫章郡因此而得名。罗氏此后以豫章为堂号显于天下,各地的豫章书院基本都由罗氏后人创建,都罗氏郡望豫章(今江西南昌),故以堂号命名之。在其他地区“豫章书院”者,也皆为豫章罗氏后人所建,如广州豫章书院、福建宁化豫章书院等,形成极具罗氏特色的“书院文化”。各地罗氏聚居地“豫章祠堂”林立,理学家声远,豫章世泽长,形成独特的、统一的“宗祠文化”。

    古豫章书院创于南唐升元二年(938),距今1000余年,为江西四大书院之首。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名为“理学名贤祠”。 光绪(1875—1908)初,一度改为举人书院,名曰“孝廉堂”,堂称“孝廉书院”,并立有《孝廉书院碑记》。由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重视,豫章书院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型书院之一,江西四大书院之首。此后,豫章书院随罗氏家族文化名人的致力推广,很快在全国发展,黔东豫章书院、江西豫章书院、广东豫章书院、福建豫章书院为我国四大豫章书院


一、江西豫章书院

    古豫章书院是今江西南昌豫章书院的前身,创于南唐升元二年(938),距今1000余年,为江西四大书院之首。南宋,为当时理学家们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到了元朝,由于元统治者把理学作为治国安民之道,对书院采取了扶植与控制相结合政策,豫章书院受此政策影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明朝初年书院处于沉寂状态,至明嘉靖年间才又得以发展。明万历三年,首辅张居正禁书院,豫章书院像全国其他书院一样停办,被迫卖田充边需。明万历七年(1579),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先后重修,改祀宋、元、明诸儒,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即罗从彦(豫章)、陆九韶(梭山)、陆九龄(复斋)、陆九渊(象山)、李燔(文定)、黄灏(商伯)、张洽元德)、吴澄(草庐)、吴与弼(康斋)、罗伦(一峰)、胡居仁(敬斋)、张元祯(东白)、欧阳德(南野)、邹守益(东廊)、罗洪先(念庵)、魏良弼(水洲)、舒芬(梓溪)、罗钦顺(整庵)、胡直(庐山)、罗汝芳(近溪)、王时槐(塘南)、邓以赞(定宇)、李材(见罗)、邓元锡(潜谷),他们都是江西省内的理学名家,蜚声海内,象山先生陆九渊更是一代儒学巨擎。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名为“理学名贤祠”。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抚马如龙重建,聘南昌进士熊飞渭为山长,选江西各府、州、县、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五十六年(1717)官方再次重建,而且布局有所不同,右为讲堂,左为祠堂,面向全省选拔数百名学子读书其中;第二年(1718),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门额赐予书院,悬于书院的讲堂上,并遴选十三郡能文学士200多人,来书院聆听当代名儒讲学,一时名声大振;雍正皇帝也曾赐银千两,为书院置田,筹集经费。一时,豫章书院成了南昌学子的读书中心。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使书院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乾隆皇帝对书院亦较为重视,并对师长、士子两方面作了严格规定,强调人品为上的原则:“凡书院之师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恃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入”,并明令仿效白鹿洞书院“立之规条,以检束其身心”。在这种形式下,陈宏谋郝硕两位巡抚分别从院规与院舍两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奠定了书院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道光(1821—1850)及同治(1862—1874)时期,豫章书院在规模与藏书量方面得到了继续扩展。光绪(1875—1908)初,一度改为举人书院,名曰“孝廉堂”,堂称“孝廉书院”,并立有《孝廉书院碑记》。由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重视,豫章书院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型书院之一。

  此后,豫章书院随罗氏家族文化名人的致力推广,很快在全国发展,形成以江西豫章书院、黔东豫章书院、广东豫章书院、福建豫章书院四大豫章书院为主体的全国性的书院体系。

    

江西豫章书院在豫章书院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及至晚清,受西学东渐观念的影响,光绪二十四年(1898),朝廷明令停办,二十八年(1902)江西巡抚李兴锐乃将之改建成“江西省大学堂”,学生由省内各府县保送,三十年(1904)又改作“江西省高等学堂”,校舍迁往贡院;宣统元年(1909),改成“江西实业学堂”;民国建元,为适应新型工业的发展,改称“江西省高等工业学堂”。1949年后,一度改作南昌大学工学院、洪都大学。 

现江西豫章书院已通过教育局审批重办。

二、广东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位于长堤大马路348号长堤真光中学校内,是广州市内保存得最完好的书院之一。是广东省各县罗姓族人集资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建成的合族祠,现为学校的图书馆,它是文物保护单位。

    在南海县居住的绅耆罗应铿等人,看到省内各族人纷纷在省会设置书院和试馆,为了便利罗姓子弟“赴乡试之寄宿者”,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遂向散居南海等地的罗姓族人倡议,集资兴建这所跨地域性的合族祠,得到族人的赞同,共筹到白银2万余两,于光绪十六年动工,十九年落成。合族祠是集社会性、经济性、文化性与纪念性于一体的公共性的建筑,除了方便子弟到省城参加乡试有个住宿点外,同时也是祭祀祖宗的场所。

    豫章书院坐北向南、三进,人字形风火山墙,具有典型清代广东书院的建筑风格,书院随处可见的木雕、砖雕、石雕都相当精致。主体建筑有下堂(头门)、中堂和上堂(祖堂),东侧原有的衬祠有议事厅和魁星楼。现东面的衬祠已被拆,但祠堂主体布局尚存,头门的封檐板、梁架的木雕、墀头的砖雕还相当精细,头门的名额“豫章书院”为左丞相大学士李鸿章所题。全院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是研究广州书院建筑很有价值的实体。豫章书院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章程,1946年2月,豫章书院整理出版《广东豫章书院志》,书名为当年广东省长罗卓英题书。广州现还有一些书院,但出版书院志的极为罕见。2002年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24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组织了3千多人的洋务工人罢工,这次的罢工委员会就设在豫章书院,因而也给这座旧式书院添上了特殊色彩。

三、福建豫章书院

   

    福建豫章书院位于闽西武夷山东麓宁化城关小河罗氏宗祠乃豫章罗氏后裔祭祀迁闽始祖罗万发以及宁化建县始祖罗令纪之家庙,清乾隆时,罗氏后人为纪念“闽学四贤之一”的理学家罗从彦,而将家庙冠名书院,并以罗氏郡望堂号“豫章”命名,谓为“豫章书院”。千百年来,罗氏宗祠伴随着王朝的兴衰更迭而辉煌晦暗。沧海桑田,潮起潮落,一代代罗氏族人在这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同时宗祠又不断吸收各种知识营养,不断形成了极具罗氏特色的“书院文化”和“宗祠文化”。

    其前身为罗氏家庙,后唐同光二年(924)建,罗令纪后人在宁化城北翠华山南麓之冬茅窠(遗址为今宁化一中)建造了罗氏家庙“弗匮堂”,其堂前楹联云:族本侯封衍派,人才济美,自宏湘水徽音;宗从帝胄发源,理学传芳,永继龟山道脉。 共祀四十二世祖元盛公以下列祖。

    书院始建於明永乐壬辰(公元1412年),罗氏后裔集族众之力,在宁化县城中心的小河畔另择地址,购买孔氏茶山三块,重新修建了巍峨的罗氏家庙,祭祀罗珠公以下列祖牌位,这就是今天的宁化“豫章书院”。己有的六百年历史。历经沧桑变故,先后经七次整修,均按始建规模,保持原有古貌。自清同治三年大加修固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经120馀年风雨侵蚀,于1986年底修复告竣。仍保留原有古貌,挂牌为“豫章书院”,并成立理事机构,负责主持每年春秋祭祀及维护管理。

    宁化县豫章书院景像:宗祠门首,上悬“罗氏家庙”金字竖额,两侧分别镌刻“豫章书院”、“罗公纪令纪念堂”,大门外还挂着“闽赣省苏维埃宁化保卫局旧址”、“中国福建宁化罗氏宗亲会”、“八闽名祠”等铭牌。

 门柱有金漆镌刻楹联云: 

开县封功显赫英名昭万世,

拓疆辟土辉煌伟绩著千秋。

   

 

四、 贵州豫章书院

     古代贵州豫章书院由先人罗天发创于南唐时期,与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合称为江西四大书院。清朝后期, 贵州黔东豫章书院在湖南安化人——贵州巡抚罗绕典的大力推广下,成为与江西豫章书院、广东豫章书院、福建豫章书院齐名的四大豫章书院之一。“豫章书院”在藏书量及建筑规模上达到了鼎盛时期。此后,书院随罗氏家族文化名人致力推广。黔东“豫章书院”便是贵州豫章书院的前身。

    罗国淮——“豫章书院”创始人罗天发第40代孙,2003年起耗8年之功,在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新田组建起“贵州豫章书院”。建院以来,开设少儿国学馆,每年免费为当地村民培养孩子,邀请专家学者“传道”,免费向公众宣讲国学经典和黔学名家名作达200余场。该书院成为贵州最早提出“黔学”概念并着手黔文化研究的民间机构。

    贵州豫章书院距省会贵阳30余公里,占地30余亩,三面环山,绿水护绕,交通便捷,视眼开阔,是一个适合文化传播的好地方。2008年豫章书院成为贵阳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为更好的发挥豫章书院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不断扩大基地廉政教育的影响力,今年,乌当区纪委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并投入修建廉政景观,精心地打造豫章书院特色廉政文化品牌,以教育、传播、体验的方式追寻廉政文化的历史脉络。主要建筑有:

1、院门前建筑

院正门前悬有行楷牌匾 “豫章书院”,为清大学士肃毅伯李鸿章亲笔手书。两侧悬挂概括新田历史的长联一副:

“五百个春秋,一如既往,谁多收,谁少收,皆凭自身两手双足,唯问汝平身尽力否”

“三十代寒暑,众生诸相,孰有过,孰无过,仅乃他人只嘴片言,焉解吾耕读自在矣”

进门正中有中华孝道文化展序,意喻“百善孝为先”。两侧配有:

“养胸中正气”“修世上完人”

对联一副。

展序背后是宽4.8米的五福捧寿照壁,壁意取四平八稳。两侧挂古篆字体对联一副:

              “人勤福中福”“德高寿上寿” 

2、中华孝道文化

    中华孝道文化由四个展室组成:第一间是诸子百家与孝。第二间是孟郊《游子吟》浮雕图、专家学者评价春晖行动及名人字画;第三间是春晖行动文化解读及活动介绍;第四间是春晖使者回报家乡感人事迹。

3、仁、义、礼、智、忠、信、廉、耻八德文化展室

4、锁水阁

    始建于元末明初,后毁于火灾,为三层三重檐,六角攒尖顶,纯木结构的阁楼。是古新田选村时,不让溪河水“直泻无情”,以利“藏风聚气”的培育风水的重要建筑物。

5、章水文渊堂

    书院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名为“理学名贤祠”。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抚马如龙重建,聘南昌进士熊飞渭为山长,选江西各府、州、县、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五十六年(1717)官方再次重建,而且布局有所不同,右为讲堂,左为祠堂,面向全省选拔数百名学子读书其中;第二年(1718),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门额赐予书院,使书院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乾隆皇帝对书院亦较为重视,并对师长、士子两方面作了严格规定,强调人品为上的原则:“凡书院之师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恃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入”,并明令仿效白鹿洞书院“立之规条,以检束其身心”。

 



地址:宁乡新康西路豪德壹公馆19楼电话:0731-87819123QQ群:2222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