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宁乡新康西路豪德壹公馆19楼
电话:0731-87819123
网址:www.luoshiwenhua.com
QQ群:22223635
邮箱:41760123@qq.com
靳水.老街.石桥——道林印象 罗建宇
作者: 更新时间:2015-08-18 16:39:25
靳水 .老街. 石桥
(本文博主原创 登载于2009年《今日宁乡》等刊物 请勿随意转载!)
靳江河又名靳水,古称“瓦官水口”。为湘江下游支流,因河道经楚国大夫靳尚墓前而得名。楚大夫靳尚又因屈原而名。一说起“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子名句,人们就会想起,谗贬忠良、蝇营苟且的靳尚。我们不去考究靳尚的历史真面目,但我们站在靳水河滨,想起可追忆春秋古楚,还曾见烽火硝烟,往往就多了几番深远和厚重!
道林,就是镶在靳水河上的一颗明珠。古名道林市,由来已有千年。清同治《宁乡县志》载:“道林,宋处士谢英隐居于此,卒即葬焉。以英抱道,名道林”。但近有学者研究,宁乡的乡镇大多因地而名,在古代由于“铺”多,于是便有“夏铎铺”、“历经铺”,因山而名者有“沩山”,因河而名者有“流沙河”。道林却是一个例外,他们惊奇发现道林地名原来是春秋古国---道国而来!
相传周封姬姓亲族于道,公元前529年被楚国亡,道人迁移至湖北荆山,从此,道国成为楚国臣民,宁乡道林系一部分道人由荆山南迁至此得名。道林原来是“道人之林”!在这里,曾有一支人数不多的道人,他们在这里慢慢的和本地土著民融合在了一起,但是,他们的骨子里却有这桀骜不驯的性格。历史尚待考究,但因屈子而来的龙舟赛早已成为了道林的名片,一年一度,风雨无阻,日益兴盛。每年端午时节,从靳江大桥到烧汤河大桥两岸人声鼎沸,靳水河上锣鼓喧天,龙舟竞发,热闹非凡。今天龙舟赛成为了道林人的精神文化家园,而“争强好胜、不畏艰难、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龙舟精神也已成了道林人性格的最好诠释。
道林古来就有公路通县城及湘潭、长沙,又有靳江船埠,有木船通湘江入长沙,省城每有大事必及道林。最有名的是公元1916年的“反袁驱汤 ”运动。1913年10月,袁世凯镇压长沙人黄兴领导的“二次革命”后,任命汤芗铭为湖南都督兼民政长,湖南从此开始了汤的“暴政”。1915年12月15日,宝庆人原长沙时务学堂学生蔡锷在云南发动“护国起义”。1916年 7月1日,醴陵人程潜为首的湖南护国军与汤部战于宁乡道林,汤军大败,此时袁已死,“洪宪皇帝”袁世凯的“一等侯”、“靖武将军”汤芗铭知大势已去,于5日凌晨仓皇出逃。汤芗铭在湖南历时近3年的残暴统治,至此宣告结束。其时,后为国家主席的刘渭璜也在宁乡人民反袁驱汤的斗争中初露锋芒,将名字改为“卫黄”,表示誓死捍卫炎黄尊严,振兴中华民族,并带领玉潭同学罢课游街,此后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
如果说码头水运和战火赋予道林厚重和悠久,而毛泽东和刘少奇更是为其注入了红色和神圣!毛泽东、刘少奇老家隔山相邻,口音相似,相距不到50华里。只是韶山有韶河,宁乡有靳水,韶河在湘潭云湖桥入涟水。涟水、靳水同属湘江支流,犹如两丝银练,一路欢歌东流,共同奔向湘江的怀抱。而当年毛、刘也曾问步官道,或踏舟而下进省城求学,恰同学少年的勃发英姿,更让人们感慨万千。道林却注定和伟人有缘!而公元1925年夏的道林和靳水,毛泽东应该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年春,毛泽东和大弟毛泽民、妻子杨开慧带着一双儿子岸英、岸青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创办农民夜校,建立韶山支部。后招湖南省长赵恒惕密令抓捕,毛泽东等在乡人帮助下,于8月28日连夜经如意亭赶到道林,再改乘小船沿靳水去了长沙。至于到公元1945秋,后为国家副主席的王震、王首道奉毛泽东令率三五九旅主力组成的八路军南下,经道林时,在靳水河畔的莘田湾等地群众中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广播革命火种,石坝许家祠堂等地一度成为革命热土,那已是后话了。
(二)、靳水在流经50余里后,来到一个山口,北岸山头耸立,山曰麒麟山,山上怪石林立,犹如麒麟翘首,祈福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南岸山上树木葱葱,名叫狮子山,山峦俊秀,象一只雄狮卧于平川之上,守护此地太平,乡人安居乐业。麒麟山上有一巨石,光泽如镜,名“麒麟石镜”,镜内可观靳水风光和狮山秀景;最为奇特的是山南雷打石有一石柱,为谢英读书处。《宁乡县志》载:“石柱山四周岩石林立,石柱山高耸其间,山形如台,方高两文有余,顶宽平数丈,腰裂缝隙,有摇摇欲坠之势,临柱顶却有坚定不可动摇之感。” 是为“石柱书声”。有老人相告,在风晨月夕,柱台常传出咿唔之声,俨然有人朗读诗文,半里之内,静听者能闻其声。“麒麟石镜”和“石柱书声”为宁乡古十景。靳江水淌过山口后,往北绕一大弯,便缓缓而行,这里便是那千年的古埠———道林市。
鲁涤平故宅假山
(三)、道林地处湘潭、望城、宁乡三县交界,靳江河在道林流经25华里,途经三县而入湘江。靳江河流经道林时,往往一江隔两地,人们通行不便,于是两岸人们纷纷在狮子山、烧汤河等地搭造桥梁,在道林境内的靳江河上便留下几座石桥。其中又以连接湘潭的烧汤河大桥最为雄伟,保存也最为完整。烧汤河大桥又名石灵桥,大桥全部是麻石砌成,宽阔气派,历经百年坚固如初。大桥5墩4拱,北端有5级麻石踏步引桥,护栏两端各有石狮一对,北侧还有一对鹿(禄)纹饰,护栏由31根立柱和栏板组成,立柱顶端均为莲叶瓣饰。站立桥面,晨看鸟啼莺飞、鱼儿戏水,晚观红霞落日、白鹭翩跹,水天一色,天然一幅美妙画卷,令人心驰神往。
旧令伊夏屋补苴睹楼台近水草木含芳自渐润色未能
宦迹倥偬虚岁月
尔多士春华启秀看文海回澜诗坛拔帜从此会心不远
人材蔚起奋风云。
今天,在觻得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张掖四中,已成为享誉陇源的西北名校。民国初,其子朱剑凡先生后来“毁家兴学”,1908年在周达武当年购置于长沙城北泰安里的私家花园蜕园兴办周南女校,1912年还在宁乡创办湖南省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即今宁乡一中),成为了一代著名教育家,那又是后话了。
朱氏家族人才辈出,朱剑凡八个子女中有六个是共产党人,其中此以女朱仲芷(原名朱穆慈)、次女婿肖劲光和满女朱仲丽、满女婿王稼祥最为有名。长沙人肖劲光为军事家,解放军大将,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首任海军司令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安徽泾县人王稼祥为红军著名领袖,后为外交家,曾任新中国第一任驻苏联大使。朱剑凡的学生中也出了不少共产党人,著名的就有向警予、蔡畅、杨开慧等。满女是朱仲丽,为毛泽东保健医生,曾著有《皇子皇孙》一书,为此,毛泽东还问起过朱仲丽家族渊源。朱仲丽与少奇(花明楼人)夫人王光美、与胡耀邦夫人李昭(枫木桥人)、谢觉哉(沙田人)夫人王定国后来被县人贵称为“宁乡四老夫人”。周达武葬道林善山岭人字冲,现留有墓地,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朱仲丽曾几次回道林为祖父扫墓。
周达武的发达更是造就了许多靳水两岸子弟,他们或回籍起屋买田,或送子读书,或开铺经商,使原本闭塞的道林地区从此眼界打开,风气大变,人文鼎盛。周达武家族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湖南近代著名的一个家族,他们在改变道林和宁乡的同时也改变和影响着整个湖南和中国!几十年后,从道林走出的“道林三鲁”———曾任民国湖南、江西、浙江三省主席的鲁涤平,抗日名将鲁渭平,曾创办靳江中学(即今宁乡四中)的民国教育家鲁荡平三兄弟名满天下。鲁氏子弟鲁实先29岁既为国立复旦大学教授,“娃娃教授”后来成为国学大师,至今今人赞誉!美学大师、道林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在20世纪的80年代影响了一代青年。靳水两岸还将星闪烁,杨忠民、杨达璋、肖德万、肖金友等都是当代解放军有名的将军。出生在靳水上游的开国领袖刘少奇、东北垦边书记,后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欧阳钦更是一代元勋。
随着社会发展,陆上交通日益发达,水运却愈趋没落,那些靳水河上的石桥也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只是好像静静地在说着道林往日的繁华和古老的历史,道林老镇也随着周边集镇的发展也失去了宁乡东南部商贸中心的地位。道林人背负着太多的辉煌和荣耀,也曾彷徨,也曾无奈,但却一直不甘寂寞,在努力找回昨天的感觉。今日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风起云涌,长株潭大都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又给道林人找回了信心,看到了方向。在看着与之相邻而同属靳江河流域的含浦、坪塘一夜之间划入了长沙市区,道林人猛然发现道林已经成为了宁乡县全面对接湖南核心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的桥头堡。于是道林人把“主动对接长株潭,全面建设新道林”成为了全镇的共识,把道林打造成为“长沙市的卫星镇和长株潭的后花园“成为了新的宏图。一个千年的历史文化古镇,一个著名的特种矿产之乡
(罗建宇 2008年9月7日写于宁乡通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