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宁乡新康西路豪德壹公馆19楼
电话:0731-87819123
网址:www.luoshiwenhua.com
QQ群:22223635
邮箱:41760123@qq.com
长沙市乡村名医罗谦:一家三代为山区乡医
作者:管理员 更新时间:2024-07-13 10:10:58
宁乡市委宣传部官方报道了长沙市乡村名医罗谦一家人三代为乡医守护乡亲健康的事迹!罗谦是宁乡市龙田镇人,宁乡罗氏名字辈子孙,宁乡市人大代表。
长沙市乡村名医罗谦:一家人三代为乡医,扎根山区守护乡亲健康
龙田镇白花村扶王山下,巍巍群山相连,沩水河自山顶发源地潺湲而下。山脚下几间简陋的平房就是乡村卫生室,这里住着3名仁心医者——乡村医生罗谦和他女儿女婿,他们扎根大山,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
近日,笔者来到龙田镇白花村,见到了这位倍受当地乡亲称赞的乡村医生罗谦。他刚刚帮邻镇金丰源村患有冠心病的八旬老人刘福安看完病,看到老人行走不便,他联系了一位摩托送客师傅,反复叮咛要将老人安全送到家。这平常而暖心的一幕,对罗谦来说已是常态。
医者仁心,父亲的从医之路
今年55岁的罗谦,已有37年的从医之路。“37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医者却须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因为患者交给你的,是最珍贵的健康和生命。”罗谦说。说起他的行医之路,要追溯到他的父亲罗迪君。
罗迪君出生上世纪三十年代,自幼生活十分艰难,靠其母亲在镇周围帮人织毛线为生。母亲的乐善好施和宅心仁厚在当地家喻户晓。即使条件再苦,他母亲有时在外借2升米,回家路上见别人家没饭吃都会无偿分一半给他人,用别人的话说,他母亲就是那种自己只有两条裤子也会脱下一条给别人穿的人。母亲常年在外跑,每次看到那些一贫如洗的贫困乡邻病入膏肓而无能为力时,都会跟罗迪君讲,长大了一定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良心医生,造福乡邻。母亲的话,深深刻在了罗迪君心中。“在27岁时,我父亲一次出工时因见一小孩腹部疼痛难忍,只见一老者将艾蒿叶捣碎敷至肚皮,片刻后小孩无事。这神奇的一幕彻底激发了埋藏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想当医生的念头。”罗谦回忆起父亲说。从这以后,罗迪君开始拜师学医,后考取了宁乡县中医院当学徒,毕业后至巷子口卫生院工作,两年后因受家庭成分影响被开除回乡,由于当时山区缺医少药,他便当起了乡里的郎中先生(乡医),一干便是一辈子。
扎根大山,守护乡亲健康37年
跟父亲学医,罗谦既学医术,更学医德。父亲行医几十年,只要有人求医,不管路程多远、自己多累,从不推辞,而且从不开贵药。这些,罗谦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成为自己以后的行医准则。在父亲的引导下,罗谦初中毕业16岁便跟着父亲学医,他从背《伤寒论》开始,后在湖南中医学院脱产学习、湖南中医学院附一眼科进修学习,认真研读了《内经》《金匮要略》等医学名著。一次看书太入神,蜡烛将窗帘点燃,罗谦为了救火烧伤了双手,经一月余治疗才恢复。“我读书与父亲比还不算勤奋,记得父亲跟我讲过,那时家里没钱买煤油,他就用祭祀用的香,三根排在一起照着一行行字看医书。”如今父亲虽已去世,但每每提起,已被长沙市评为乡村名医的罗谦对父亲的崇拜仍在闪烁的眼光中流露。
石屋村共有1873人,因交通不便、条件困难而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山村百姓们面临的现实难题。“虽然乡村医生地位卑微,但救死扶伤比什么都重要,在哪里都是救人,我既然选择了当一名乡村医生,就一定要担负起守护乡亲们健康的责任。”这是2016年罗谦当选为宁乡市人大代表后日记中的一句话。在罗谦的记忆中,37年来,每年只有大年初一才没人找他看病。至今,他接诊患者共27万余人次,走过路程有47000多公里,骑行有8万多公里,骑坏的摩托车有4辆,走破的鞋不计其数。无论严冬酷暑风霜雪雨,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患者一个电话一声召唤,他一人一骑一医箱奔走在大山深处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坡陡弯急,稍不留心就会滚下百丈山崖,他总是顾不上自己的安危,一身灰、一身泥、一身湿透、一身风雪披肩,成了他出现在乡民面前最经典的形象。他说:“他们都是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我理解他们的心情,亲人生病都只想最快的时间看到医生。”
家风传承,女儿接棒第三代乡医
大女儿罗思慎是罗家第三代乡医,原本大学本科毕业并与丈夫一道经商的她,26岁的时候却再一次走进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农村医学专业,考取了乡村医生,而她的丈夫也在2016年选择就读长沙卫校,今年毕业后考取了乡村医生证,夫妻双双来到父亲的卫生室。“那是我父亲的建议,他说,趁年轻学点有用的东西,回乡行医,乡里百姓都很纯朴,只要你有真本事,服务态度好,他们都信任你。干事业不一定非要在城里。”对自己的选择,罗思慎坦然承认是受父亲的影响。
现在石屋村卫生室内,人们每天可以看到3位乡村医生在忙碌,他们仔细询问病情,认真开出药方,热情服务病人。
他们,或许平凡
但却是真正的战士
守护着这一方百姓的健康
来源:宁乡市委官方媒体“这里是宁乡”